这一制度的实施,几乎是“居者有其屋”理想的现实体现,到目前为止,大约有80%的新加坡居民生活在公屋之中,公屋有良好的设施、宽敞的环境、便利的交通,同时也是很多新加坡居民的“跳板”——在拥有自己更好的、高端的私宅之前,住在公屋里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为什么可以有 80% 这么高的比例?对于国内的公租房制度有哪些借鉴意义?
详细说明新加坡组屋发展史的文章网上都有,我就不重复了。想指出一点就是,在这80%住在组屋的人口中,约90%是自己拥有组屋的,只有10%是租房。新加坡推行的是居者有其屋,而不是居者租其屋。大力推行公租房本身和新加坡的概念就不同。
另外,不管是建了房子卖还是租,新加坡政府都是赔钱的。看建屋局的年报,这一年干的事情越多,赔的钱就越多,当然这些钱是从财政部拨款的。也就是说新加坡组屋是一项政府福利,而不是说政府赚钱,百姓省钱的双赢经济行为。就算所有的政策和执行都能到位,政府用黄金地段做赔钱买卖的觉悟也是成功实施的基础之一。
主要还是人口太少了。
几个写过无数遍的事实:
新加坡面积大概相当于北京五环或者上海外环
但是这个面积类的人口只有600多万
扣除没有居民身份的外劳之后,有资格买组屋的公民和永久居民只有不到400万。
这400万还要扣除住私人住屋和没有房产的人口,剩下的需要解决组屋问题的人口也就200多万顶天300万。
这个市区人口数量级,大概相当于南昌或者唐山的水平。
住房问题在任何国家都是大问题,房子的消费是居民消费的最大一块,会占到居民消费的百分之三十以上。
个人不太喜欢用新加坡小,或者新加坡人少来说明那里的政策不适用中国。
新加坡的组屋能够做好,不仅是地方小人口少,香港也小啊,住房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好。
新加坡的组屋政策会让政府损失短期GDP的,我们假设政府未来三年不再建祖屋了,建祖屋的地都用来建商品房,那么新加坡的商品房需求一定大涨,GDP很快上去,政府财政也会上去,多大的诱惑啊,但是长远来说,香港就是反面教材,现在大陆的几个一线城市也在面临房价过高的问题。
新加坡的组屋跟中国的公租房根本就是两回事,组屋有产权,公租房没有产权。用实用的话说,就是一个可以落户,一个不能落户,一个小孩可以上学,一个不可以上学,说到这里,有孩子的父母都应该知道了差别到底有多大吧。
首先谢邀
有关于新加坡政府组屋的制度 可以网上查阅
说一些福利和生活中实际情况
1.购买政府组屋可以向建屋局或者银行贷款 还可以向建屋局申请额外津贴 今年的财政预算里就有调高政府津贴 去年政府调高了购买组屋家庭收入的顶线 这样让更多的人都能购买组屋
2.“跳板”这个到不一定 新加坡有钱人往往也住组屋 大多数人先买组屋后买公寓是因为投资赚钱 二手房屋市场一直都很有生气的 在组屋区也能看到很多跑车豪车 有些也买EC(建屋局建的公寓 不过要居住满5年才能转售 转售价和公寓不相上下 当然新房卖价却比公寓便宜很多) 也有买DBSS(design build and sell scheme)这是和其他承建商购买 购买方式和福利一样 不一样就是价钱地段和设计
3.公寓不一定更好或高端 公寓大多数房间面积设计得比较小 当然最近5到10年 组屋房间面积也是偏小 公寓只是多了很多设施 游泳池,烧烤架,网球场,健身房,免费短程班车各种 然而物管费停车费也跟着上 公寓的好处是拎包入住 装修家电都是配套的 现在新的组屋区都是朝着自动化方向规划的
4.为什么80%都有房 这个要从李光耀政府也就是新加坡建国初期说起了 这个可以先去了解一下新加坡的建国史 当然也和政策分不开 年轻人购买新房的压力相对来说比较小 如果两夫妻都是大学毕业 或者家庭收入在4,5000新币以上 基本首期贷款之后是不需要付很多现金的
5.就算是租房的 上学也不是问题 因为新加坡没有户籍制度 不存在什么落不落户的问题 只要是在你登记的地址2km范围内的学校 都可以报名入学 不过去年开始要求租屋地址实际居住的年限 因为有出现为了给孩子上名牌小学谎报住家地址的案例
6.购买政府组屋 单身要到35岁以后才能申请 一般都是两个人以上申请购买 比如夫妻,父母与儿女,订婚夫妇,直系亲属亲兄妹。在新加坡买房不难 只是现在的年轻人都晚婚或不婚
新加坡是“居者有其屋”的成功践行者,不仅解决了自治初期的“房荒”问题,更被公认为全世界解决住房问题最好的国家之一。
人均住房面积从自治之初的不足6平方米提高至2018年的30平方米,套户比从1985年起一直稳定在1以上,住房自有率从2001年以后一直维持在90%左右,组屋的房价收入比始终维持在5.5以内,居民购房压力较小。
短短半个世纪,新加坡如何从“贫民窟”华丽转身为解决国民住房问题的“全球典范”?
目前新加坡超81%的人居住在组屋中(如图)
新加坡以提高住房自有率为目标,形成了房屋供应、资金筹集、土地供给、税收四位一体的住房制度体系。
一是组屋主导的住房保障制度,全面覆盖中低收入人群,约81%的新加坡人居住在政府提供的组屋中,仅19%的高收入人群和外国人通过市场化手段满足住房需求。
二是强制储蓄型中央公积金制度,既为政府建造组屋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也以优惠贷款和补助等形式支持居民买房。
三是国有为主的土地制度,政府在土地规划、出让、管理上拥有绝对话语权,以低价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HDB,保证组屋建设量足价廉。
四是交易保有并重的税收制度,以累进制和差别化税率抑制投机。
从发展理念上看,新加坡政府强调“居者有其屋”及“有恒产者有恒心”,将房地产作 为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种族融合的福利事业,而非支柱产业。
从住房供应体系上看,新加坡构建了“廉租房—廉价组屋—改善型组屋—私人住宅”的阶梯化供应体系,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实现了“中低收入靠保障,高收入靠市场”。
从保障房市场发展来看,新加坡以提供产权、封闭化管理、严惩弄虚作假等方式,既帮助居民实现产权自有,又抑制投机炒作,真正发挥组屋的保障功能
新加坡是如何使用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实现?
“居者有其屋”的政治理想
一、阶梯式供给住房,封闭运行保障房体系防止套利
新加坡住房市场按收入分层,目前已形成“廉租房—廉价组屋—改善型组屋—私人住宅”的阶梯式供给体系。
廉租房主要面向极低收入群体,租金不到市价的1/10,这些房屋质量相对较差,多为早期修建和已从交易市场退出的
二房式小户型组屋;廉价组屋主要面向中低收入家庭,多为四房式或五房式组屋,HDB以低售价、高补贴、优惠贷款等方式帮助居民实现住房自有;
改善型组屋主要面向“夹心层”家庭,包括EC公寓、私人组屋住宅、三世同堂组屋等,这些房屋面积更大、设施更齐全,但总价不到私人住宅的60%;
私人住宅主要面向高收入家庭以及无法购买组屋的外国人,设计更佳,配套更好,面积更大,以市场化方式供应,价格更高。
二、土地主要由政府支配,较易实现高住房自有率
新加坡作为典型的城市国家,人口较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政府可负担起对居民的住房责任。
新加坡人口规模较小,2017年总人口仅561.2万,约为北京的1/4,居民的住房负担远小于中国、美国等人口大国。新加坡的经济实力位居世界前列,2017年人均GDP为53 880.1美元,是中国的6.3倍,政府有足够的财力解决国民住房问题。
因此,从建国之初,新加坡政府就一直秉持“居者有其屋”的住房理念,通过低价、贷款、补贴等方式帮助国民实现住房自有。
三、政府对居民的住房责任随经济水平的提升不断完善
新加坡政府对居民的住房责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不断完善,经历了“低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高收入家庭”“基本自住需求—实现产权自有—提升住房质量”的转变,帮助超90%的国民实现了高水平安居梦。